哪些人群容易中暑?
儿童
儿童新陈代谢快,但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全成熟,出汗散热能力相对较弱,容易脱水,因此更容易中暑,家长需格外留意。
老年人
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,散热能力减弱,对温度变化不敏感,在高温环境下中暑风险显著增加。
慢性病患者
如患有心脑血管疾病、糖尿病、慢性肝肾疾病等的患者,高温天气会加重身体负担,影响体温调节,增加中暑风险。
高温作业人群
如建筑工人、环卫工人、交警、消防员、厨师等,因长时间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,高强度劳作,极易因散热不足而中暑。
科学预防,远离中暑避开高温时段
尽量避免在每日气温最高的时段(通常为上午10点至下午4点)外出。必须外出时,选择清晨或傍晚,并尽量缩短在户外的时间。
1.做好物理防晒:
户外活动时,务必佩戴宽檐遮阳帽、太阳镜,打遮阳伞,并涂抹防晒霜。尽量在树荫或遮阳棚下行走和休息,避免阳光直射。
2.足量饮水,科学补水:
不要等口渴才喝水!应主动、少量、多次饮水。在温和气候、轻体力活动下,成年人每日建议饮水1500-1700毫升(约7-8杯)。高温或大量出汗时,需额外增加饮水量。大量出汗时,可适量饮用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、淡盐水,或自制的绿豆汤、酸梅汤等,补充流失的盐分和矿物质。避免一次性饮用大量冰水。
重要补水时机:起床后、睡觉前、洗澡后、运动前后以及感到口渴之前。
3.穿着透气舒适:
选择浅色、宽松、吸湿排汗性好的棉、麻或速干面料衣物,帮助散热。避免穿着紧身、深色、不透气的衣物。
4.保持室内凉爽:
合理使用空调、风扇降低室内温度,保持良好通风。空调温度建议设置在26℃左右,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。注意定期开窗通风换气。
5.规律作息,避免过劳:
保证充足睡眠,避免熬夜。高温天气下注意劳逸结合,避免过度劳累,适当调整工作强度和工作时长,尤其在户外或高温环境工作时。
6.随身携带解暑药(使用需谨慎!):
可考虑携带如人丹、十滴水、藿香正气口服液等解暑药品以备急需。
重要安全提示:
用药前务必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!了解禁忌症和注意事项,特别是:藿香正气水等含酒精制剂,服用后不宜驾车,对酒精过敏者禁用,且应避免与头孢类等药物同服。孕妇、哺乳期妇女、儿童及有特定疾病者用药应咨询医师或药师。解暑药不能替代及时降温和就医!症状严重时请立即就医。
7.关注高危人群:
加强对老人、儿童、慢性病患者及户外工作者的健康宣教,提高他们的防暑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。
1.中暑症状
01
先兆中暑:头晕、口渴、多汗、四肢无力。
02
轻度中暑:面色潮红、皮肤灼热、体温升高。
03
重度中暑:意识模糊、抽搐痉挛、昏迷休克。
2.应对措施
01
立即停止活动,迅速转移到阴凉处,放松身体,降低体温
02
用冷水擦拭身体,扇风降温。
03
补充水分,饮用运动饮料或淡盐水。
04
如果症状严重,如出现意识模糊、抽搐等,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,并尽快就医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