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两种思维模式,在面对同一个问题时,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。可以套用在任何行业。
02
这段时间我一直在学习和研究短视频,我发现这个思维陷阱,在短视频获客上,就体现得淋漓尽致。用哪套系统去思考,简直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成败。这跟技术牛不牛、设备好不好没关系,纯粹就是思维上的差异。
比如AI火了,很多人做了一系列教程,什么《DeepSeek提示词指南》、《Midjourney参数大全》。这就是典型的打工思维,他在展示“我有什么”。 而拥有赚钱思维的人,会直接拍一条《电商人注意!用这个提示词,30秒生成高级感产品图》。他在解决“你要什么”的问题。
再比如很多自媒体博主卖课。 打工思维的人会说,我这课里有100个剪映使用方法,有10节视频课,还有2个月陪伴。依然是展示“我会什么”“我有什么”。 而赚钱思维的人则会说,我教你把3小时长对话,剪成2分钟爆款短视频,我教你高转化视频框架,让客户主动私信你。他在解决“你愁什么”。
你发现了吗?同样是卖东西,打工思维,会让我们不自觉地陷入“炫技”的自我感动,而赚钱思维,则把每一分力气,都花在为别人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上。
03
看到这儿,你肯定意识到了,想把“打工思维”切换成“赚钱思维”,核心就是反过来想。
无论你想做成什么事,先用赚钱思维拷问一遍自己,你的思路会清晰百倍。
但很多人可能会说:我既不想做一人事业,又不卖东西,更不做自媒体,这对我有用吗?
以前我也这么认为,但现在我明白了,这恰恰是“打工思维”最大的误区。其实,在职场里,我们无时无刻不在“卖”自己:
向上级汇报工作,是在卖你的成果,争取信任和资源;做一个新项目,是在卖你的想法,争取支持和预算;谈升职加薪,是在卖你的能力……
在这些场景里,你的老板、同事、HR,就是你的用户。如果你只是一味地展示“我做了什么”(打工思维),而没有思考“他需要什么,他关心什么,他害怕什么”(赚钱思维),那你就很容易被埋没。
04
上班越久,“打工思维”的惯性就越强。我们在面对赚钱这件事时,会本能地选择那条看起来最安全、最熟悉的路,但那条路,通往的恰恰是“高级打工人”,而不是“价值创造者”。
当然,这不是说过去的经验和技能没用,而是在商业世界里,一切不以用户需求出发,单纯强调自己有某某能力就想赚钱的行为,都是低效或无效的。
即使运气好,恰好碰上了能力和需求搭得上的事。日后也会在不断变化中间被淘汰。
今天很多人都想折腾一番个人事业,想做超级个体,但我们再也不能用“打工”的方法,去打一场创业的战争了,哪怕是轻创业。
所以,别再只顾着埋头做事,开始学着经营自己的价值。把你工作和生活中的每一件“产品”或“服务”,都用“赚钱思维”反向推一遍。
你我的努力,也将更容易被看见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